返回
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教育扶贫助苗乡

发布时间:2020-06-04 09:51 | 点击数:4884次

中共教育部党组


  年届花甲,马上就要退休了,如果是你,会选择怎样的人生?你敢选择一个艰苦的陌生的地方、去迎接一个新的挑战吗?陈立群敢,他做到了!陈立群,现任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从教四十多年,始终秉持“爱与责任”教育理念,在花甲之年从浙江杭州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支教,投身脱贫攻坚事业,践行新时代教育人的责任使命。2019年教师节前夕,为表彰陈立群的先进事迹,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教书育人

  2016年4月,陈立群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义务支教,看到民族地区较之内地落后的教育现状,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夜不能寐。同年8月,他应邀担任该州所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开启了分文不取的支教生涯。

  与此同时,杭州市多家民办学校纷纷向这位担任过34年中学校长的“名校长”投来“橄榄枝”,并许以百万年薪,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朋友们不理解,退休后能有这么好的待遇,别人都求之不得,为什么还要跑到偏远山区去折腾?家人担心他拖着病体,孤身一人到1400多公里外的大山里,谁来照应?他说,“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我就是一介书生,一辈子就只做一件事,就是教好书,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这个心愿就是有更多的苗族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去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我个人的得失和实现心愿相比,不足挂齿”。2017年,当支教一年的协议即将到期的时候,陈立群明显感觉到师生们内心的不安与浮躁。在一次大会上,他不经意地说了句:“说不定一激动我就待个三五年。”会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让他深受感动。“人被需要是一种幸福。中国那么大,教育欠发达的地区那么多,总要有人站出来去做这件事。”

  教育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坚守与坚持。矢志育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就是陈立群的教育初心。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时强调:“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陈立群用实际行动响应了总书记的号召,为全国1673万余名教师树立了榜样,用一个教育人最纯粹的初心,承担起新时代教育人的责任担当,用无私奉献照亮贫困山区孩子求学之路,在黔中大地脱贫攻坚战场上默默奉献智慧和力量,诠释着新时代教育人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坚守。

  增强贫困地区教育的造血功能

  陈立群上任之初,台江县民族中学教学质量全州垫底,软硬件设施都落后。学校的生命在教学质量。改革创新,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陈立群必须攻克的一项课题。

  陈立群上任后立刻对学校实行管理革新,制订、修订课堂常规、教职工目标考核、教职工奖励绩效考核等16项管理制度,加强学校行政和教学管理,推进校园教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创新“同课异构”先进教学方法。一位已经考入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说:“刚入校时,我们因自己是台江民族中学的学生而难以启齿。现在我们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台江民族中学学生,我们以民族中学为荣,以陈校长为荣。”学校老师评价说:“我们没想到这位退休的外来校长能有这么大的干劲,给我们的一致感受是有魄力、有章法、有情怀,他设计出台的系列改革举措,使整个学校精神面貌和教学质量有了历史性飞跃,台江民族中学从来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

  就任台江民中校长后,陈立群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纪律散漫等现象,提出确立高远志向、激发高昂志气、培养高雅志趣的“三志”教育,适时开展“安静学习环境月”、“自主学习活动月”、“自我挑战月”等活动,逐渐使学校学生面貌焕然一新。图为陈立群在晚自修时间辅导学生学习。 (浙江日报记者 石天星/摄)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培养造就一支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稳步发展的根基。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后,陈立群聚焦课堂,开展听课活动,为教学质量把脉;制订新的规章制度,严防死守教学质量这条学校的生命线。不到一个月时间,陈立群将2名不负责任、照本宣科的教师停课退还给了县教科局,把老师们的状态由原先的松散一下子拉紧,把这所原本涣散的学校拉回到正常的轨道。被停课的一位老师后悔自己的失职,痛定思痛后开始潜心钻研提升教学水平,后来成为台江职业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在通过“雷霆手段”唤醒教师的同时,陈立群更多地在思考提振教师士气、激发教师潜能的长久之计,在全校启动“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等三个工程,先后派出五批100多位教师赴外省学习交流,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更新理念、提振心气。老师们普遍反映:“陈校长为我们创造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从一开始感觉差距和压力,到快速提升后在学生们身上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感到比过去更加自信从容、有底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支教不能持续一辈子,只有增强贫困地区教育的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做到教育脱贫。陈立群敢于直面挑战,善于解决问题,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攻坚克难,始终立足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提升育人成效为根本,抓住制度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要素,用一片丹心谱写了教育扶贫的亮丽篇章,在平凡的岗位书写出精彩人生。

  点燃苗乡孩子的梦想与希望

  在支教的几年中,陈立群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因地、因材施教的教育路径,将自己对教育的崇高信仰与理想信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将自己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遵循体现在润物无声的教育生活里。

  陈立群一到台江民族中学就发现,学生家长大多在外打工,学校成了“托管所”,孩子们学习兴趣不高,抽烟喝酒、打游戏、谈恋爱现象严重。“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陈立群决定从“心灵唤醒”和“精神教育”入手,改变苗乡孩子的精神面貌,为他们点燃梦想与希望。针对孩子们学习兴趣不高,他提出确立高远志向、激发高昂志气和培育高雅志趣的“三志”教育。针对学生们在教室里打扑克牌、打游戏的现象,陈立群加强巡查,适时开展“安静学习环境月”、“自主学习活动月”、“自我挑战月”等活动,倡导对学生管理从外控外压走向内驱内生,让学生爆发内在的生命能量。学生们原先来上学,像是四处撒欢的野马驹,突然被新校长的这根缰绳一拉,感觉像是有一记无形的鞭子抽在心上,整个人的精神都绷起来了,一盘散沙式的学习氛围明显改变。学校学生数从他上任前每年转走100余名到近两年实现净流入,高考本科完成率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州第一。学校整体教学质量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这里起步,考上理想的大学,实现人生梦想。一位学生专门写信表达感激之情:“您的到来改变了太多,学校食堂伙食变了,住宿条件变了,教室氛围变了,谢谢您!”一位台江民族中学的老师说:“老师还是这些老师,但考得一届比一届好。学校已经走上正轨,民中不会再滑回过去。”

  为了在当地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陈立群号召教师走进村寨,深入宣传“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的理念,让百姓们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重要意义。他还坚持送高考喜报,让左右乡邻和考上大学的家庭一起感受付出与收获的喜悦。在他这种行为的感染下,好几个村寨自发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浓。

  用博大情怀谱写助学助教乐章

  陈立群说过,“我自己从农村里走出来,一路校长做过来,就是一个想法,能够帮一些跟我当时所处的环境差不多的孩子。真正能让孩子走出大山的,最好的就是教育”。在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

  在浙江执教期间,他首创了宏志班,以招收山区贫困学生为主,对宏志生实行免交学费、课本费、住校费、床上用品费、校服费和补助生活费“五免一补”政策。到台江民族中学任职后,面对众多父母在外打工、缺乏完整家庭关爱的学生,他更是关心备至,只要听说有学生生病住院,他再忙也要挤出时间亲自去探望。高三一位女学生因母亲得尿毒症,提出退学,陈立群急忙前往探望,并退还她的学费,极力挽留。2018年6月,这位学生顺利完成高考,并被贵州民族大学录取,她说:“我希望以后能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老师,像陈校长一样,有爱心、有责任心。”还有一位女学生辍学后被亲戚带往广东打工,陈立群知道后急得直跺脚,几乎用恳求的语气,请这位亲戚把孩子送回学校。早上9点联系上以后,他立刻给这位学生的亲戚手机上转账2000元,让他们把学生送上火车,火车到站后他又派人去接站。晚上11点,在校长室看到被接回来的学生,他才放下心来。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陈立群都会翻山越岭、走寨访户,家访贫困学生家庭,鼓励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图为陈立群在台江县南冬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王宝芝家家访。(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摄)

  陈立群关心关注困难家庭、留守家庭学生的身心健康,不遗余力确保每一个孩子安心学习、健康成长。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都会翻山越岭、走寨访户,家访苗族贫困学生家庭,鼓励家长让学生完成学业。几年下来,他已累积走访100多户。走得最远的一个学生的家,需要先开车一个半小时,然后坐船四十五分钟,下船之后再走路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家访的路漫长又艰辛,但在陈立群那里,看到的是一个孩子上学的路,感受到的是一份为孩子点亮未来的沉甸甸的责任。对于困难家庭的学生,他总是出钱资助,已资助资金达10多万元。其实,这样的资助早在陈立群设立宏志班时就已经开始。董永军是宏志班的首届学生,家里一贫如洗。2001年的一天,正在一个竹编厂打工的董永军突然接到电话让他回家,那天,陈立群亲自将宏志班的录取通知书递到他手里,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就在那年寒假,陈立群送董永军回家,当时,董永军的家已坍塌成一片废墟。陈立群拍拍泣不成声的孩子,温言安慰:“这个家没了,但你在杭州还有一个家。”之后每逢假期,陈立群都会带他去自己家里住几天,即便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失过爱,但在宏志班,他得到了满满的爱。陈立群的这些事迹,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爱满长河》。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陈立群在台江民中从“心灵唤醒”和“精神教育”入手,改变苗乡孩子的精神面貌,为他们点燃梦想与希望。图为陈立群和学生一起举行“放飞梦想”活动。(新华社记者 谢希瑶/摄)

  陈立群心中时刻装有大爱,这种大爱,不仅播撒在学生身上,也照进教师的心灵。2009年,陈立群与爱人商量,决定把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的20多万元钱拿出来,并动用亲戚的力量,设立“陈立群奖教金”。这个奖教金从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到杭州市学军中学,再到台江县民族中学,目前已累计发放奖金40多万元。他表示,要让这个奖教项目一直延续下去,激励更多的教师不断进步。受到奖励的教师说:“这份奖教金不仅是物质的奖励,更是精神的感召,陈校长舍私利行公德的大爱,影响着我们每一位教师。”

  “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与责任。”面对教育、面对孩子、面对教师,他始终心怀大爱、无私奉献,以淡泊之心看“名”,以平和之心待“利”。在他心中,最重要的是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他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广大教师树起了一面精神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年过花甲的陈立群是一位好老师,他依然战斗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用教育的力量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我国,还有一大批像陈立群这样的好老师,他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默默耕耘,潜心教书,精心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走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我们需要千千万万像陈立群一样的教育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真正走出大山、实现人生出彩,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不竭动力、汇聚磅礴力量。(本文刊发于《求是》2020/11)


电话:0931-8815305 / 8884258 联系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195号中山大厦1504室

Copyright © 2001-2019 gansuesc.com.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甘肃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中心 陇ICP备140005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