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世界大学排名
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由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是历史第二悠久的全球大学排名,第一次发布于2004年,QS全球教育集团每年9月会进行排名更新。QS大学排名2010年起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学术排名与卓越国际协会(IREG)的承认,与《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同为目前国际上较具公信力和代表性的四大排名。
QS排名同世界最大的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推出,现涵盖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综合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QS亚洲大学排名、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QS金砖五国大学排名、QS全球建校50年以下大学前50强排名(全球年轻大学排名)、QS全球最佳求学城市排名等7种类型;其中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涵盖五大学科门类46个不同学术领域的11000余个位次,是目前为止最大规模也是最复杂的大学排名。
《QS世界大学排名》因其问卷调查形式的公开透明而获评为世上最受注目的大学排行榜之一,但也因具有过多主观指标和商业化指标而受到批评,褒贬不一。[1-6]
中文名
QS世界大学排名
外文名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首次发布
2004年
属 性
全球性大学排名
地 区
英国
周 期
9月年度发布
语 言
英语
分 类
综合、学科、亚洲、拉美、BRICS
分 类
全球年轻大学(建校50年以下)
分 类
最佳求学城市
认证机构
爱思唯尔(ELSEVIER)
合作机构
学术排名与卓越国际协会(IREG)
QS世界大学排名排名起源
Quacquarelli Symonds(QS全球教育集团)是英国一家专门从事教育及升学就业的组织,成立于1990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QS大学排名2010年起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IREG的承认。
从2004年起,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合作,推出《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又称《THE-QS世界大学排名》)。在发布2009年的排名后,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终止合作,两者从2010年开始发表各自的世界大学排名。目前QS排名同世界最大的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推出,现涵盖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学科分类排名;三个持不同准则的地区性排名(亚洲大学排名、拉丁美洲大学排名、金砖五国大学排名)、全球建校50年以下大学(全球年轻大学)排名、全球最佳求学城市排名。此外,《QS金砖五国大学排名》中的“中国”部分只涵盖了中国大陆的大学,其他大中华地区(香港、澳门、台湾)的大学则没有计算在内。[6-8]
QS世界大学排名排名差异
由于评量标准和各指标的比重有所参差,故即使是同一机构,同一年的QS地区性排名都与主要的QS世界大学排名有所差异。例如,香港大学于2010、2011及2012三个年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亚洲第一、世界22至23位不等,[9-11] 但是2011及2012年的《QS亚洲大学排名》则将香港科技大学列为榜首。[12]
QS世界大学排名排名方法
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运用6方面的具体指数衡量世界大学,这六个指数和他们所占的权重分别是:
*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Academic Peer Review),占40%
*全球雇主评价(Global Employer Review),占10%
*单位教职的论文引用数(Citations per faculty),占20%
*教师/学生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 ),占20%
*国际学生比例(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占5%
*国际教师比例(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占5%
总计·100%
QS世界大学排名排名类型
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QS亚洲大学排名(QS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
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QS Latin AmericaUniversity Rankings)
QS金砖五国大学排名(QS BRICS University Rankings)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QS全球年轻大学前50强排名(QS Top50 Under50 University Rankings)
其中,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涵盖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与管理、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生命科学与医学五大学科门类46个不同学术领域的11000余个位次,是目前为止最大规模也是最复杂的大学排名;QS全球年轻大学前50强排名为校龄少于50年的高校排名,实行与QS世界大学排名相同的评价准则,于2015年首次公布了排名在51-100的高校。[13-15]
2017QS世界大学排名
2017年6月8日,英国高等教育资讯和分析数据提供商QS发布了2017-2018QS世界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排名第二的是斯坦福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哈佛大学,其中中国区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世界排名25名,以下是QS世界大学排名2017-2018前100具体榜单,供大家参考:
排名 | 学校名称 | 学校英文名 | 国家/地区 |
1 | 麻省理工学院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 美国 |
2 | 斯坦福大学 | Stanford University | 美国 |
3 | 哈佛大学 | Harvard University | 美国 |
4 | 加州理工学院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 美国 |
5 | 剑桥大学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英国 |
6 | 牛津大学 | University of Oxford | 英国 |
7 | 伦敦大学学院 |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英国 |
8 | 帝国理工学院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英国 |
9 | 芝加哥大学 | University of Chicago | 美国 |
10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ETH Zurich -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瑞士 |
11 | 南洋理工大学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NTU) | 新加坡 |
12 |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 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EPFL) | 瑞士 |
13 | 普林斯顿大学 | Princeton University | 美国 |
14 | 康奈尔大学 | Cornell University | 美国 |
15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 新加坡 |
16 | 耶鲁大学 | Yale University | 美国 |
17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美国 |
18 | 哥伦比亚大学 | Columbia University | 美国 |
19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美国 |
20 | 澳洲国立大学 |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 澳大利亚 |
21 | 杜克大学 | Duke University | 美国 |
21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美国 |
23 |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 King's College London | 英国 |
23 | 爱丁堡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英国 |
25 | 清华大学 | Tsinghua University | 中国 |
26 | 香港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香港 |
27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 | 美国 |
28 | 西北大学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美国 |
28 | 东京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 日本 |
30 | 香港科技大学 |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香港 |
31 | 多伦多大学 | University of Toronto | 加拿大 |
32 | 麦吉尔大学 | McGill University | 加拿大 |
33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 美国 |
34 | 曼彻斯特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英国 |
35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 英国 |
36 | 京都大学 | Kyoto University | 日本 |
36 | 首尔国立大学 |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 韩国 |
38 | 北京大学 | Peking University | 中国 |
38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 美国 |
40 | 复旦大学 | Fudan University | 中国 |
41 | 墨尔本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澳大利亚 |
41 | 韩国高等科技学院 | KAIST -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韩国 |
43 |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 | 法国 |
44 | 布里斯托大学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英国 |
45 | 新南威尔士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 Sydney) | 澳大利亚 |
46 | 香港中文大学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 香港 |
47 | 卡耐基梅隆大学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美国 |
47 | 昆士兰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 澳大利亚 |
49 | 香港城市大学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香港 |
50 | 悉尼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 澳大利亚 |
51 |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加拿大 |
52 | 纽约大学 |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 美国 |
53 | 布朗大学 | Brown University | 美国 |
54 |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荷兰 |
55 |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 美国 |
56 | 东京工业大学 |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日本 |
57 | 华威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 英国 |
58 | 阿姆斯特丹大学 |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 荷兰 |
59 | 巴黎高等理工学院 | Ecole Polytechnique | 法国 |
60 | 莫纳什大学 | Monash University | 澳大利亚 |
61 | 华盛顿大学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美国 |
62 | 上海交通大学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中国 |
63 | 大阪大学 | Osaka University | 日本 |
64 | 慕尼黑工业大学 |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 德国 |
65 | 格拉斯哥大学 | University of Glasgow | 英国 |
66 | 慕尼黑大学 |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 德国 |
67 |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美国 |
68 | 海德堡大学 | Ruprecht-Karls-Universitaet Heidelberg | 德国 |
69 |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美国 |
70 | 佐治亚理工学院 |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美国 |
71 | 鲁汶大学(荷语) | KU Leuven | 比利时 |
71 | 浦项科技大学 |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ECH) | 韩国 |
73 | 哥本哈根大学 |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 丹麦 |
73 | 苏黎世大学 | University of Zurich | 瑞士 |
75 |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 | 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 (UBA) | 阿根廷 |
76 | 国立台湾大学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 台湾 |
76 | 东北大学(日本) | Tohoku University | 日本 |
78 | 杜伦大学 | Durham University | 英国 |
78 | 隆德大学 | Lund University | 瑞典 |
80 |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 美国 |
81 | 波士顿大学 | Boston University | 美国 |
82 | 谢菲尔德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 英国 |
82 | 奥克兰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 新西兰 |
84 | 诺丁汉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 英国 |
84 | 伯明翰大学 |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 英国 |
86 | 俄亥俄州立大学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 美国 |
87 | 浙江大学 | Zhejiang University | 中国 |
88 | 都柏林三一学院 | Trinity College Dublin, The University of Dublin | 爱尔兰 |
89 | 莱斯大学 | Rice University | 美国 |
90 | 阿尔伯塔大学 | University of Alberta | 加拿大 |
90 | 高丽大学 | Korea University | 韩国 |
92 | 圣安德鲁斯大学 |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 英国 |
93 | 宾州州立大学公园分校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 美国 |
93 | 西澳大学 |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 澳大利亚 |
95 | 莫斯科国立大学 | L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 俄国 |
95 | 香港理工大学 |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香港 |
9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中国 |
98 | 日内瓦大学 | University of Geneva | 瑞士 |
98 |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 |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瑞典 |
100 |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 美国 |
QS世界大学排名在华合作
上海大学与英国QS(Quacquarelli Symonds)全球教育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2015年2月5日上午,QS全球教育集团总裁Nunzio Quacquarelli(NQ)先生、QS智库中国总监张巘一行2人应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罗宏杰邀请访问上海大学。QS全名Quacquarelli Symonds,于1990年由NQ先生创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目前为世界三大高校排名机构之一,具有3500个高校、50万教授、5万雇主的资源。NQ先生表示QS的核心业务是为世界各地的高校设计国际化发展战略并在此过程中帮助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及其整体发展水平。QS目前与全球超过1200个世界著名高等教育机构(如Warwick,LSES,Wharton),在国际化发展战略上建立了合作关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罗宏杰会见了来宾,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处、科学技术处、国际事务处、教务处、MBA中心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等部门和学院的负责人近20人分三组就“如何利用QS国际资源及其行业影响力推进学校近期重要工作”进行了务实、高效的会议讨论。会议由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屠大维主持。
通过紧张、有序和高质量的分组讨论形式,围绕近期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双方分别在以下议题达成共识并形成下一步具体工作方案:
支持QS成立“QS研究中心”、筹建 “QS-SHU高校国际化研究中心”并发布年度“中国高校国际化”报告;
QS与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共建“SHU-QS研究生教育MOOC”体系;
QS帮助上海大学材料、影视、社会学三个高峰学科开展个性化学科发展水平比较分析及国际咨询;
开展 “一个团队和两个大学国际新合作(dual faculty)”及其嘉定校区“上海大学国际校区”的新设想;
罗校长与NQ先生对QS在中国的业务前景交换了意见,罗校长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管理、办学与评估分离的新形势,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国内第三方评估的能力非常弱,这给QS带来巨大机会。建议QS结合中国政府的需要和中国高校的实际,利用世界高等教育的资源,开发出针对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评估体系,拓展QS业务和提升QS核心价值。作为QS的友好合作伙伴,上海大学将帮助推动QS上海业务发展。
在谈到双方的关系时,罗校长表示,上海大学愿意与QS建立特殊的合作关系,双方在“高校评估”、“大学发展研究主题”开展合作之外,今后还需要探讨和分析其他方面的合作内容,双方合作应建立在实质性、可操作和系统性的合作方案基础之上。
最后,上海大学罗宏杰校长代表学校与QS公司总裁Nunzio Quacquarelli先生签署了双方合作备忘录。